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广东省智能制造
发展规划(2015-2025年)》的通知
各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现将《广东省智能制造发展规划(2015-2025年)》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实施中遇到的问题,请径向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反映。
广东省人民政府
2015年7月23日
广东省智能制造发展规划
(2015-2025年)
智能制造是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贯穿设计、生产、管理、服务等制造活动各个环节,具有信息深度自感知、智慧优化自决策、精准控制自执行等功能的先进制造过程、系统与模式的总称。为大力发展智能制造,推进我省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加快制造业转型升级,进一步提升我省经济发展质量,特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背景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制造业强则实体经济强。当前,世界新一轮产业变革正在孕育兴起,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服务化已成为制造业发展的主流。生产智能化和生活智慧化创造发展新需求,发达国家围绕智能制造展开新一轮竞争,重构生产模式变革和组织方式,重塑全球经济发展新格局。
经过改革开放以来30多年的发展,广东已成为国内制造大省和全球重要制造基地。2014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为2.93万亿元,其中先进制造业增加值为1.41万亿元。雄厚的电子信息产业基础和较为完善的工业体系为智能制造发展提供了良好的产业支撑和市场空间,国际上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深度融合带来的制造业变革,以及我国“四化同步”发展带来的需求扩展和消费层次的提升也为全省智能制造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与此同时,我省制造业发展仍面临严峻挑战,在创新能力、产品质量和品牌、产业结构、信息化水平等方面与世界先进水平仍存在较大差距。关键技术、核心部件对外依存度高,自主品牌企业尚未形成规模、缺乏核心竞争力。同时,劳动力成本上升、土地资源和环境要素约束加剧等因素迫使全省制造业必须加快向“创新驱动”转型,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服务化升级,由“制造”转向“智造”。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围绕“三个定位、两个率先”的总目标,抓住全球新一轮制造业变革和我国实施《中国制造2025》发展战略的机遇,以国际智能制造先进水平为标杆,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智能制造核心技术攻关和关键零部件研发,全面提升智能制造创新能力,推进制造过程智能化升级改造,实现“制造大省”向“制造强省”转变。
(二)基本原则。
1.市场主导,政府引导。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推动资源配置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强化企业在推进智能制造发展中的主体地位,激发企业活力和创造力。积极转变政府职能,加强规划引导,优化政务服务,完善和落实财税、产业、金融、土地、人才、贸易等相关支持政策,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2.两化融合,协调推进。统筹信息化与工业化协调发展,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实施信息化先导战略,促进制造业全产业链、全价值链信息交互和智能协作。促进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发展“产品+服务”的新型生产方式和商业模式,促进“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促进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服务链全面协同发展。
3.重点突破,示范引领。选择条件成熟、需求迫切的行业和领域,集中资源开展智能制造示范应用,以智能制造示范基地为载体,培育一批智能制造大型骨干企业,带动一批配套的中小微企业专精特新发展,形成一批产业链完善、辐射带动作用强的智能制造集聚区和产业园区,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有市场竞争力与前景的产品和企业。
4.自主创新,开放合作。坚持把创新摆在制造业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着力提高智能制造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基础支撑能力。突破智能制造关键技术和核心部件,以新技术突破带动形成新产业新业态,增强自主发展能力。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促进创新成果转化。加强国际交流合作,探索国际合作发展新模式,充分利用全球创新资源。
(三)发展目标。
到2025年,全省制造业综合实力、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增强,在全球产业链、价值链中的地位明显提升,全省建成全国智能制造发展示范引领区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智能制造产业集聚区。
——到2017年:先进制造业发展明显加快,全省先进制造业增加值超1.8万亿元,年均增长10%左右,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从2014年的48.1%提高到50%以上,其中智能装备产业增加值达3000亿元,年均增长20%左右。自主创新能力明显增强,重大科技成果集成、转化能力大幅提高,一批关键技术和核心部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达到1.3%以上;企业发明专利授权量达到6.7万件、年均增长8%,工业企业PCT国际专利申请量达1.7万件、年均增长10%;规模以上大中型工业企业设立研发机构的比例达16%。智能化水平加快提升,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50%以上完成新一轮技术改造,机器人及相关配套产业产值达600亿元,万人机器人数量达到50台,传统产业企业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达到70%,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到50%,两化融合贯标试点企业数量达到500家。骨干企业引领作用凸显,制造业骨干企业加快做大做强,全省年主营业务收入超1000亿元工业企业超13家、超100亿元工业企业125家左右;中小微工业企业发展活力进一步增强;产值超100亿元的智能制造产业基地达到4个、超亿元的机器人制造及集成企业20家左右,建成2个国内先进的机器人制造产业基地。质量效益显著提升,规模以上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提升至22万元/人,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达到84.5;主要工业品质量标准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全省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年均下降3.1%,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到2020年:先进制造业规模跃上新台阶,全省先进制造业增加值超2.4万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53%以上,智能装备产业增加值达4000亿元,面向工业制造业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达到国内领先水平。自主创新体系基本形成,珠三角自主创新示范区通过国家验收认定。建成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智能制造协同创新平台,发明专利质量数量和技术标准水平明显提升;重点领域和新兴产业的关键装备与两化融合标准取得突破;规模以上大中型工业企业设立研发机构的比例达20%,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达到1.5%以上。制造业智能化深度渗透,机器人及相关配套产业产值达1000亿元,万人机器人数量达到100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达到75%,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到55%。产业集中度明显提升,全省年主营业务收入超1000亿元工业企业超15家、超100亿元工业企业超165家;产值超100亿元的智能制造产业基地达到10个、超10亿元的机器人制造及集成企业达到10家,建成5个国内领先的机器人制造产业基地。质量效益大幅提升,规模以上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提升至24万元/人。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达到85,全省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年均下降3.5%。
——到2025年:全省制造业全面进入智能化制造阶段,基本建成制造强省。制造业水平显著提升,规模以上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提升至25万元/人。自主创新能力明显提升,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达到1.7%以上,安全可控的智能技术产品配套能力和信息化服务能力明显增强。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信息技术集成应用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达到86.5。骨干企业国际地位凸显,培育一批年主营业务收入超100亿元、1000亿元的工业企业,涌现一批掌握核心关键技术、拥有自主品牌、开展高层次分工的国际化企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产品和服务的国际市场份额大幅提高,建成全国智能制造发展示范引领区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智能制造产业集聚区。
三、主要任务
(一)构建智能制造自主创新体系。
1.突破智能制造关键技术和核心部件。聚焦一批关系我省主要产业健康发展的核心基础部件和一批与产业安全密切相关的关键支撑技术,实施科技重大专项和重大工程攻关,尽早实现重大突破,打破国外垄断。针对我省高端装备和制造过程智能化等领域当前薄弱环节,重点突破核心基础部件、智能传感器与仪器仪表、高速高精制造工艺与技术、制造业信息化技术、嵌入式工业控制芯片、智能制造新材料和新一代信息技术,形成智能制造的关键技术体系和核心部件系统创新能力。
——核心基础部件。重点发展伺服电机及驱动器、智能控制器、精密减速器、高速精密传动装置、控制系统、重载精密轴承、高性能液压/气动/密封件、大型铸锻件等基础件和通用部件,研发一批高性能、高可靠性的关键基础部件和功能部件产品。
——智能传感器与仪器仪表。重点发展新型传感器、微机电传感器、自检校自诊断自补偿传感器,以及工业自动化环境下的温度、压力、流量等传感器,研发高灵敏度、高环境适应性、高可靠性的智能仪器仪表。
——高速高精制造工艺与技术。重点研发有利于提高产品可靠性、性能一致性稳定性的先进制造工艺和有利于节能减排质量安全的绿色制造工艺,发展工程化微米、亚微米加工工艺和封装技术、微纳制造技术、先进激光技术。
——制造业基础软件。重点研发制造业核心软件和基础设计平台,加强开发嵌入式软件、工业控制操作系统、大型复杂系统仿真软件、安全控制系统和安全防护产品。
——嵌入式工业芯片。着力研发面向工艺过程控制和特殊控制的两个系列片上控制模块芯片,并针对工艺仪器、装备数控系统、智能电表等不同行业进行应用。
——智能制造新材料。重点发展与智能制造相关的功能材料、纳米材料、增材制造材料、稀土材料等,推进关键基础材料升级换代。
——新一代信息技术。重点发展关键电子和光电元器件、新一代无线宽带通信、工业大数据与云计算、制造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短距离通信、新型显示等重点领域。
2.完善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健全技术创新的市场导向和管理机制,发挥市场对技术研发方向、路线选择、创新要素配置的导向作用,推动企业成为创新活动的投入主体。引导工业企业普遍建立研发准备金制度,加大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扶持力度,对具有明确市场前景的政府科技计划项目,支持建立由企业牵头组织、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共同参与的协同创新机制。鼓励“众筹众包众创”的融资模式和生产方式,大力发展众创空间,为小微创业者提供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的创业服务环境,积极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依托大型骨干企业,围绕关键核心技术的研发、系统集成和成果中试转化,建设若干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智能制造中央研究院、工程化平台。支持工业骨干企业创建国家级和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发展一批企业主导、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建立联合开发、优势互补、成果共享、风险共担的产学研用合作机制。支持骨干企业加强产业链上下游合作,带动更多的具有核心技术和较强创新能力的创新型中小微企业成长。组织开展科技成果产业对接活动,促进智能制造功能部件企业与整机企业对接,智能装备企业、系统集成企业与用户企业对接,智能制造企业与大学、科研院所、认证认可及人才培训公共服务平台对接。
3.建设智能制造创新平台。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创新资源的共建共享以及科技产业的协同发展为抓手,着力构建开放型、一体化的智能制造区域创新平台。着力建设珠三角自主创新示范区,大力推动产业分工合作、创新资源开放合作、要素有序流动,发挥高新区“二次创业”、产业园区扩能增效对智能制造发展的促进作用。面向全省制造业需求,依托高校科研机构建设国家级智能制造协同创新中心,充分发挥其引领和支撑作用。统筹建设一批国家级计量、检测、试验及认证平台,形成国内领先的智能装备可靠性和寿命测试试验、质量检测、性能检验能力。构建面向企业供应链管理、交通、电力、环保、食品溯源、现代农业种养的物联网应用创新平台,面向中小微企业信息化服务和技术创新的云计算平台,面向企业经营管理及社会服务管理的大数据挖掘应用创新平台。统筹建设一批专业智能制造公共服务平台,为企业提供智能制造展示和体验、一体化智能改造咨询及实施、智能设备融资租赁以及专业技能人才培训等服务。加快工业设计、设备共享、信息化应用等中小微企业创新服务公共平台建设。积极争取国家战略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创新平台在广东布局建设,实现“平台集聚-企业集聚-产业集群”的良性循环。积极发展智能制造新型研发机构,按照市场主导、政府引导的原则,引导地方政府、各类社会主体参与新型研发机构建设,引导新型研发机构建立健全理事会等现代院所治理机制、产业化导向的运营模式,强化与企业、市场的对接。
4.推动两化融合标准体系建设。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标准体系建设与贯标试点示范,开展智能制造贯标宣传推广工作,树立工业领域试点示范应用标杆,提升企业智能化应用能力和水平。遴选一批企业和服务机构列入省级贯标试点,组织贯标服务机构深入试点企业,对照国家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标准,帮助试点企业开展基础建设、单项应用、综合集成、协同创新,推动两化融合标准体系建设,支持基础条件较好的企业积极申报国家贯标试点。加强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建设,建立系统规范、质量可控的两化融合管理标准体系,提升企业两化融合能力和水平。
5.加强知识产权的运用、保护和管理。实施工业企业知识产权运用能力培育工程,积极参与工业和信息化部知识产权运用能力培育工程试点,指导工业企业建立健全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培育一批工业和信息化领域知识产权运用标杆企业。大力推动企业贯彻实施知识产权管理规范,提高企业知识产权运用水平;加强重点产业专利布局,开展重点区域产业发展专利导航,建立重点产业知识产权评议机制和预警机制,完善知识产权交易运营体系,提升智能制造领域知识产权运用、保护和管理能力。
6.加强质量品牌建设。优化质量发展环境,完善政策规划体系和质量管理法律法规,推广应用卓越绩效等先进质量管理办法和控制技术,鼓励企业追求卓越品质。建立健全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制定实施与国际接轨的制造业质量标准。完善质量认证、检测保障体系,建设一批面向智能制造产品的计量、检测、评价、认证等公共服务机构。推进区域品牌创建,依托产业集聚区开展国家和省级产业集聚区域品牌试点示范、全国知名品牌示范区建设,大力推动区域内特色优势产业申请集体商标、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等,积极引导智能制造行业集聚形成合力,打造区域品牌,推动一批重点骨干企业开展工业企业品牌培育试点。
专栏1:建设智能制造自主创新示范区
建设珠三角智能制造自主创新示范区,以广州和深圳两个国家创新型城市为智能制造研发创新轴,重点建设中国(广州)智能装备研究院、华南智能机器人创新研究院、广东(东莞)智能机器人协同创新研究院、中德工业装备(可靠性与智能制造)联合实验室等新型创新平台。通过创新资源的共建共享以及科技产业的协同发展,着力构建开放型、一体化的智能制造区域创新平台,推动珠三角智能制造生态体系与创新体系一体化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