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新闻
  行业动态
  重大项目
  运行分析
  专题研究
新加入会员 更多>>
焦点企业
你所在位置:首页 > 产业招商

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报告(2012)

            来源:             发布日期:2013-01-22                       浏览次数:8350

第一部分 综合

第二章2012年经济社会发展展望

 

2012年广东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存,形势更加复杂严峻。主权债务危机深入发展,世界经济下行风险加大,复苏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更加凸显。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计2012年世界经济将增长4%,发达经济体仅增长1.9%。国内经济结构性和周期性矛盾、历史性和新凸显问题相互交织,宏观调控面临的两难、多难问题明显增多。今年支撑广东经济快速增长的需求因素继续趋弱,外需特别是发达国家的需求将趋于萎缩,投资和消费快速增长的动力仍显不足,今年广东经济增速可能减缓,结构调整压力较大,但也面临不少有利条件。一方面,2012年是“十二五”规划实施承上启下的一年,规划的重大项目将全面推进实施,消费升级换代仍在稳定发展,出口产品具有较高的国际竞争力,民营经济活力继续增强,经济稳定增长具有坚实基础。另一方面,广东市场发育成熟,企业应变能力提高,近年来在应对困难、加快转变上走出了新路子。同时,省的重大产业基地、中新广州知识城、深圳前海、珠海横琴等重大发展平台的全面建设,文化强省、海洋经济强省、低碳试点省等加快推进,为加快转型升级注入新动力。为了做好全省2012年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中央的决策部署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按照省委十届十一次全会的部署和要求,突出科学发展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线,紧紧围绕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核心任务,深入实施珠三角《规划纲要》和“十二五”规划,突出把握好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着力稳增长、扩内需、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保稳定,努力保持经济平稳健康可持续发展,着力提高发展质量,矢志不渝推进科学发展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朝着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宏伟目标扎实迈进,以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和省第十一次党代会胜利召开。综上所述,2012年要做好以下十个方面的重点工作:

一、着力扩大内需

1.大力促进消费。努力提升居民消费能力,增加中低收入者收入。建立健全最低工资标准、职工工资、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城乡低保标准的正常调整机制。巩固和扩大内销市场,深入开展“广货全国行”活动,加强广东商贸城、省外广货展示中心等内销平台建设,鼓励企业建立内销渠道和扩大国内市场份额。推进多种形式产销对接,改善消费环境,推进城乡流通体系建设,降低流通成本,保持市场物价基本稳定。积极培育新的消费热点,发展绿色、网络、健康等新型消费,深入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扩大农村消费,促进高端消费。实施节能产品惠民工程。整顿和优化市场化境,大力开展打击欺行霸市、制假售假、商业贿赂和建设社会信用体系、市场监管体系“三打两建”行动。推进省内公路收费站撤并工作,进一步降低流通成本。抓紧研究取消公路收费的相关问题。

2.着力优化投资结构。加强政府投资对结构调整的引导作用。加大对农业农村、粤东西北地区、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等重点产业,保障房建设等社会民生领域投资,继续严控对“两高一资”和产能过剩行业投资。加大对企业技术改造、自主研发、引进先进技术设备的支持力度。跟踪落实我省面向央企、知名民企、世界500强企业三场招商会的签约项目,加快推动项目建设形成投资规模。

3.进一步激活民间投资。进一步细化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的政策。引导民间投资投向自主创新、节能环保、文化创意、名镇名村和新农村建设等领域,促进民间投资投向省重点建设项目。

4.提高城镇化发展水平。充分发挥城镇化对扩大内需的巨大潜力。加强城镇规划和管理,促进城镇合理布局和集约化发展。以建设宜居城市为重点,突出加强城市群建设,增强城市建设文化特色,科学有序地开展城市新区开发建设,提高旧城区改造综合效益。开展智慧城市、绿色城市、宜居城市建设试点工作。加强公共交通、污染防治、水电气以及信息等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健全外来务工人员融入城镇的制度设计。

二、着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1.加大人才和技术引进力度。抢抓国际经济格局调整机遇,加大力度引进高层次人才及其创新团队、关键核心技术和知名品牌,支持开展全球知识产权并购,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争取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和行业共性技术。加强区域和国际科技合作。

2.加快推进技术创新平台建设。依托高新区和专业镇启动一批国家级和省级创新型产业集群建设试点。组织召开专业镇转型升级现场会。以专业镇建设为抓手,建设创新型产业集群镇。加快散裂中子源、国家基因库等国家级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建设。加强工程实验室、工程中心等各类创新平台建设,争取国家级创新平台落户广东,完善平台支撑体系。

3.完善创新机制。进一步深化产学研合作机制,促进创新资源的高效配置和综合集成。支持企业开展创新活动,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推进知识产权强省建设,建立知识产权保护长效机制。创新科技与金融结合的工作思路,积极探索新三板、知识产权质押等与科技金融相结合的新路子。

三、着力调整优化产业结构

1.加快推进现代产业500强项目建设。组织召开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现场会,完善现代产业500强项目建设相关土地、环保、人才等配套政策,落实省现代产业500强项目建设专项资金;将符合现代产业体系相关标准的行业龙头项目,以及广东面向央企、知名民企和世界500强招商活动中条件落实的项目列入现代产业500强项目,推动项目尽快落地;围绕500强项目,延伸发展上下游产业链,加快形成一批重点产业集聚区。

2.鼓励优势企业做大做强和中小微型企业转型升级。大力推进优势企业兼并重组,出台支持优势企业收购关键技术的意见。进一步落实国务院出台的支持小型微型企业金融财税政策措施,清理整顿涉企乱收费等行为,切实降低企业负担。实施“中小企业创新帮扶行动计划”。推进省市共建民营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工程基地,扶持建设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和民营企业创新产业化示范基地。开展“区域集优债券融资模式”试点,鼓励推动中小企业通过发行债券、票据等融资渠道获得资金。

3.加快先进制造业发展。以推进省市共建先进制造业基地为抓手,重点发展交通及海洋装备、通信设备、电力设备、通用和专用设备等产业,努力建设世界级的重大成套和技术装备制造产业基地、大石化产业基地。抓好江门城际轨道交通装备等轨道交通机车修造基地、中海油深水海洋工程装备等一批重点装备项目建设,推进湛江东海岛、惠州大亚湾、揭阳惠来、茂名石化四大石化基地建设。

4.切实推动现代服务业发展。以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为抓手,大力发展金融保险、现代物流、商务会展、服务外包等现代服务业,着力加快研发设计、知识产权、检验检测、科技成果转化、信息技术、数字内容、电子商务、生物技术等高技术服务业发展。加快广州南沙、深圳前海、珠海横琴等粤港澳现代服务业合作区建设,加快推进中新广州知识城、广东金融高新技术服务区、广州南站商务区等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发展。加快发展养老、文化、旅游等生活服务业,将文化产业龙头项目纳入现代服务业100强,培育文化领域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推进广州、深圳开展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工作。

5.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充分发挥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专项资金引导带动作用。继续组织认定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推进设立省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继续争取与国家联合设立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基金。完善标准体系和市场准入制度,优化市场应用环境,大力实施新能源汽车、半导体照明等推广应用示范工程。

6.继续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动产业从加工生产转向设计研发营销等环节,提升产业价值链,实施数控一代机械产品创新应用示范工程,以及技术改造“双千工程”,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重点推进高能耗行业设备数字化、智能化和生产过程自动化。加强质量强省工作,实施质量振兴和标准化战略。

四、着力推进农业强省建设

1.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出台建设现代农业强省的扶持政策,提升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完善农业补贴制度和涉农资金监管,推动发展政策性农业保险。优化农业结构布局,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装备建设,推进产粮大县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研究制定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扶持政策。加强重大动植物疫情监测和防控。

2.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采取有效措施扩大农村投资,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农村饮水安全、农村公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宜居城乡建设,加快名镇名村示范村建设,逐步建立农村生活垃圾集中处理体系。

3.深化农村综合改革。继续推进珠三角农村综合改革,全面铺开山区县农村综合改革。积极探索农业投入新机制。加快完善农业行政执法体制。加强土地流转服务体系和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体系建设。巩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成果,创新林地林木权属管理机制。

4.完成扶贫开发“双到”工作。实现3409个贫困村、37万贫困户基本稳定脱贫任务。探索构建扶贫政策保障等方面的长效机制,出台广东省农村扶贫开发条例。

五、着力推进重点项目建设

2012年初步考虑安排省重点项目280项,年度计划投资4000亿元。

1.进一步落实重点项目建设责任制。实行“三重”目标管理责任制,落实项目审批、用地、资金等建设条件,加快推进项目建设进度。有序推进“十二五”规划中明确的重点项目建设,形成竣工一批、启动一批、储备一批的滚动机制。在科学评估债务风险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各种融资平台作用,创新融资工具和融资模式,推动重大项目通过发行企业债券、中期票据融资、股权投资基金、租赁融资、特许经营等方式筹措建设资金。2.加快推进交通、能源、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交通方面,积极争取国家支

持,及时拨付铁路建设资金,加快推进厦深铁路、贵广铁路、南广铁路等在建项目建设进度,加快推进深圳至茂名铁路等项目前期工作,完善干线铁路网和珠三角地区城际轨道交通网。推进县县通高速公路项目进度。推进高速公路联网收费区域合并,力争实现全省“一张网”收费。2012年预计新增轨道交通里程约270公里,力争新建、扩建完成高速公路470公里。能源方面,加快建设一批环保型支撑电源、骨干电厂,积极发展风电等可再生能源,继续大力推进省天然气主干管网、西气东输二线工程、珠三角成品油管道二期工程等油气基础设施项目建设。2012年预计新增电源装机容量达280万千瓦以上,天然气供应量超120亿立方米。水利方面,落实全省水利工作会议精神,突出抓好防洪保安、农田水利、水资源配置、水环境综合整治和水生态修复、村村通自来水、水库移民安居工程等民生水利“六大工程”建设。3.积极争取国家对广东重大项目建设支持。争取国家加快批准广东已上报的

估算总投资达6181亿元的44个重大项目,推动一批基础设施和现代产业重大项目开工建设。努力争取国家对我省在重点产业振兴和技术改造、服务业引导、农林水利等方面的资金支持。

六、着力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1.推进海洋综合开发。加快海洋经济强省建设,全面实施海洋经济综合试验区发展规划,打造珠三角、粤东、粤西三大海洋经济区,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实施科技兴海战略,推进海洋科技自主创新。推进沿海各市按照试点任务,建设海洋经济特色市。推进集中集约用海和科学围海填海,强化海洋污染治理,探索海洋保护开发的新途径。

2.出台实施全省主体功能区规划。完善财政、投资、产业、土地、环境等配套政策,加大对重点生态功能区和农产品主产区的支持。

3.加快推进珠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抓好珠三角《规划纲要》“四年大发展”十大工程和84项重点项目建设。深入推进五个一体化规划,实施广佛肇经济圈发展规划,出台实施深莞惠、珠中江经济圈发展规划。重点加快城际及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推进公共交通“一卡通”,推进普通公路收费年票互通互认。加强区域环境污染联防联治。加快推进社保卡“一卡通”,实现基本医疗保险关系无障碍转移接续。

4.促进粤东西北地区加快发展。全面实施粤东西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纲要,推动粤东、粤西加快建设以石化、钢铁、能源生产为主的沿海重化产业带,成为全省新的经济增长极;推动粤北发挥资源优势,走生态发展道路,实现绿色崛起。加快推进粤东、粤西地区区域经济一体化,推进“汕潮揭”同城化,推动茂名滨海新区等建设。推动东西北地区产业转移工业园、海峡西岸经济区、北部湾经济合作区、南岭生态区等平台建设。

5.继续推进产业和劳动力“双转移”。大力扶持重点区域、重点园区、重点产业发展。加强产业转移园的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入园企业污染治理,努力实现集约高效和清洁发展。完善推广深汕(尾)特别合作区、顺德清远(英德)经济合作区经验做法,创新区域合作模式。制定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计划,提高培训水平。

6.深化跨省区域合作。积极推进粤琼、粤桂、粤渝等省区际的合作,继续推进泛珠三角区域合作,配合支持海南省办好第八届泛珠论坛和洽谈会。扎实推进援藏、援疆和对口帮扶工作。

七、着力推进节能减排节地和绿色发展

1.坚持不懈抓好节能降耗。做好能源总量控制计划,抓好能源需求侧管理,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推进工业、交通、建筑和居民生活等重点领域节能减排。严格执行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审查制度。深化差别电价和惩罚性电价改革,加强电力运行监管,加大对耗能耗电大户的监控。在不放松淘汰落后产能的同时,更注重做好未来新增重大建设的节能规划。培育一批节能降耗示范单位,推广使用先进技术和节能产品,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2.加大污染治理力度。推进中心镇和水源保护区内建制镇、重要沿江与河流  上游镇、重点流域建制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加强海洋污染防治。大力推进管网建设,提高污水收集率,充分发挥污水处理能力。推进重点行业和大型燃煤工业锅炉烟气脱硫脱硝治理。做好禽畜养殖等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和机动车污染治理。加大重金属污染整治力度,加快推进垃圾无害化处理进程,提高生活垃圾和工业废弃物处理能力及水平。

3.继续推进节约集约用地工作。推进节约集约用地试点示范省建设。出台实施省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考核办法。完善“三旧”改造配套政策体系,大力推进“三旧”改造。

4.扎实推进低碳经济试点省建设。编制低碳发展“十二五”规划、“十二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方案和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实施方案,推进碳排放权交易。支持省首批低碳试点城市、试点县(区)建设。

5.加快资源要素价格改革。完善市场化资源要素价格形成机制,推进实施居民用电和用水阶梯价格,执行企业差别电价。

八、着力促进外经贸转型升级

1.稳定出口增长。实施科技兴贸、以质取胜和市场多元化战略,保持外需稳定,促进结构优化。利用广交会、高交会、中博会等国内外知名展会平台和省领导出国访问机会,大力支持企业稳定传统市场、开拓新兴市场。提高“三自三高”产品出口比重,制定“战略性新兴产业出口产品”目录。全面清理外经贸企业各项收费,落实国家出口退税政策,健全出口信用风险保障机制,积极应对贸易摩擦。

2.积极扩大进口。完善鼓励进口技术和产品目录,重点扩大先进技术设备、关键零部件、稀缺资源性产品进口,用好促进进口专项资金。编制省进口商品交易中心专项建设规划,制定重要进口物资储备制度。

3.加快加工贸易转型升级。落实广东省与国家商务部、海关总署、质检总局签署的合作协议或备忘录,细化各项措施。组织召开加工贸易转型现场会。在生产方式、销售市场、区域布局、产业层次四个方面加快转型,建设全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示范区。推广外经贸、海关、加工贸易企业三方联网工作。支持和引导来料加工企业不停产转型、扩大外商投资企业内销、延伸产业链和提升产品附加值。

4.提高利用外资质量和水平。引导外资重点投向高端制造、现代服务业等。吸引跨国公司在广东设立地区总部、采购中心和研发中心等功能性机构。大力发展服务外包,加快广州、深圳国家级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建设。推进落实2011广东经济发展国际咨询会签署的合作协议,务实推进与世界大型跨国企业和研发机构的合作。

5.积极推进企业“走出去”。尽快出台加快培育本土跨国公司的指导意见,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到境外建设生产基地、营销网络和研发机构,扩大能源、原材料、农业、制造业、基础设施等领域的境外投资合作。积极向国家争取在我省进行境外投资简化审批、放宽人员出入境等改革试点,培育对外投资中介服务机构。加强与重点目标市场国家投资促进机构合作,举办多形式的项目对接、投资环境推介等活动。

6.深化粤港澳台合作。落实粤港、粤澳合作框架协议,深入实施《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CEPA)和服务业对港澳开放在广东先行先试政策措施,推进港珠澳大桥等跨境重大基础设施和深圳前海、珠海横琴、广州南沙三大重点合作区域建设,促进粤港澳经济一体化发展。加强与台湾在经贸、科技、农业、旅游等领域的交流合作。

九、着力创新体制机制

1.推进保障住房、社会组织和医疗保障制度三项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将保障性住房建设纳入城市发展总体规划。建立健全以公租房为主体的新型住房保障制度。创新保障性住房开发建设模式,建立多元化投融资机制,建立健全评估、分配、使用、退出等制度。深化社会组织管理体制改革,出台向社会组织放权的指导意见,明确省级第一批转移职能目录与购买服务目录。改革社会组织登记办法,简化程序,放宽准入,加强监管。探索引进市场化管理方式,鼓励商业保险机构参与试点市医疗保险管理服务。扩大基本医疗保险覆盖面,促进基本医疗保险制度间的衔接转换。健全基本医疗保险筹资与待遇水平调整机制。

2.继续深化行政管理、投资、财政等体制改革。深化大部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加大政府职能授权转移管理力度,编制实施政府职能转移目录和政府购买服务目录。建立富县强镇动态扩权机制,开展新一轮县镇扩权试点。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制定省行政审批事项目录管理办法,加快推进省级网上审批服务平台建设。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制定出台《广东省省级政府投资管理暂行办法》,加强政府投资管理。大力推进代建制,完善相关配套政策。提出按主体功能区和按领域安排相结合的政府投资政策。健全县以下政权基本财力保障机制,深化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试点,完善竞争性财政资金分配机制。

3.加快金融改革创新。推进广东金融改革创新综合试验区建设,加快推进横琴新区、前海地区与港澳开展金融合作和金融制度创新,推进南沙新区发展国际航运金融等。筹建省属金融控股公司,推进建设区域产权交易市场。加强对民间融资风险、房地产金融风险的监测预警功能。推广政策性农房保险。

十、着力加强民生保障和社会建设

1.集中力量做好十件民生实事。发挥建设幸福广东评价指标体系的导向作用,召开建设幸福广东现场会,加大民生投入。

2.努力保持物价基本稳定。保障重要农副产品的有效供给,做好市场调控和产销对接,加快推进平价商店进社区进乡镇,确保全省平价商店不少于3000家。完善低收入群众临时价格补贴与物价上涨联动机制。

3.稳定扩大就业。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加强就业指导和企业用工监测分析,做好大学生等重点群体就业帮扶工作。加快建立面向全体劳动者的普惠型职业技能培训制度。进一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推进建立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全年新增就业120万人。

4.加强社会保障。进一步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实现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和新农保全覆盖。研究制定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和新农保制度与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之间的衔接转换办法。促进农民工落户城镇并享有同等权益,着力解决好新生代农民工问题。

5.加强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开展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信息管理系统建设。县级公立医院改革试点扩大到全省30%的县(市)。推动村级卫生站纳入基本药物制度。深入推进中医药强省建设。

6.加强住房保障和房地产市场监管。督促各地落实保障性安居工程的建设资金和用地供应,开工建设保障性住房、棚户区改造住房14.39万套(户),新增发放廉租住房租赁补贴7600户。坚持房地产市场调控,促进房价合理回归和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

7.提高教育发展质量。加大财政投入,提高教育拨款占财政一般预算支出比例。推动学前教育扩容普及和幼儿园规范促优。探索解决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义务教育问题。扶持欠发达地区建设500所村级幼儿园,支持欠发达地区建设1000所义务教育规范化学校。

8.加快推进文化强省建设。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提炼打造新时期“广东精神”。推进市县两级国有文艺院团体制改革工作,实施公益型文化事业单位机构改革。积极探索建立以民意为导向的文化建设考核评价机制。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以多种形式投入文化建设。推进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创建。加强基层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建设,实施基础文化设施全覆盖工程,推进公共文化场馆免费开放。开展“文化消费补贴计划”和“国民文化消费卡工程”试点。

9.抓好安全生产和食品安全综合治理。加强重点行业领域安全监管和专项整治,开展打击非法违法生产经营专项行动,加大安全生产监管力度。实施食品安全问责制,做好重大食品案件调查处理,加强食品安全诚信体系建设。

 

返回首页 | 关于协会 | 加入协会 | 使用条款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加为收藏 | 联系我们  您是第

主办机构: 广东省机械行业协会 通用网址:机械行业协会
电话:020-83199544  传真:020-83368141 E-mail:gdmia@vip.163.com
版权所有 广东省机械行业协会
ICP备案号:粤ICP备20023694号-1